改革开放40年来,一代代蓝山人以“敢为人先,开放包容”的精神,打开南大门,对接粤港澳,联通东西南北,实现了从一个闭塞落后的小山城到“湘粤对接第一城”的大跨越。
蔡稳:我现在所在的位置是南风岰路口,过了我身后这块界牌就进入了广东地界。1978年,中国吹响了改革开放的集结号,而与改革开放最前沿仅有一山之隔的蓝山已经暗潮涌动。
时任蓝山县县长 蒋金生:劳动力要外出,生猪要运出去,广东好销,可是运不出去
千百年来,横亘在湘粤边界的南岭山脉,如一道天然屏障,阻挡着蓝山与广东的交通和经济联系。70年代初,代号“07213工程”的蓝连公路开工建设,但蓝山至广东连州的车程仍需一天时间。
时任蓝山县县长 蒋金生:当时喊战备路,过广东啊,那很窄,路修起以后,又没有维修,大车不能跑,只能小车
在蒋金生推动下,1981年7月,蓝山召开全县干部扩大会议,投票表决要不要修路打通蓝山至广东连州。结果,100多人全票赞成。
时任蓝山县公路局党支部书记 何恒发:现在我在的这个位置就是我们原来的蓝连公路,当时我们蓝山就是这条路通往广东。
1983年,蓝连公路拓宽通车,蓝山朝南的大门终于打开。1997年1月,省道S216线开工,成为连接湘粤的第一条高等级省道。2014年12月,二广高速蓝山段正式通车,大大缩短了蓝山与东南沿海地区的时空距离。一时间,蓝山成为开放开发的“热土”。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蓝山后,10万三蓝儿女南下广东务工、经商。期间,一些能人在赚到人生第一桶金后,开始陆续把资金和技术带回蓝山开办企业。在政府一系列政策支持下,先后有3000多名打工能人回乡创业,兴办各类企业达千余家。
织织复织织,在蓝山县合利毛织厂,老板曾佑德正来回穿梭机器间,监控产品质量。1988年,未满20岁的曾佑德跟许多老乡一起,从家乡蓝山搭上一辆南下贩运生猪的货车,到达广东东莞大朗镇。
蓝山县合利毛织厂老板 曾佑德:听说广东那边已经开放了,有工厂可以进,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去打工
曾佑德从最初的织机工人做起,经过10余年的技术和资金积累,2000年,乘着产业转移的东风,曾佑德回蓝山开办了全县第一家毛织厂,从最初的几台人工手拉纺织机发展到现在的上百台全自动数控电脑织机。
蓝山县合利毛织厂老板 曾佑德:我厂的产品主要是销往欧美国家,还有部分是内销,像森马、以纯都有代加工
2001年,蓝山县出台了关于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在沿海地区打工的蓝山籍经商能人纷纷返乡创业。一时间,就有170多位老板来蓝山办起了毛织加工厂,县城出现了“条条街道办工厂,家家户户搞加工”的繁荣景象。
蓝山县科商粮经信委副主任 李祥龙:通过政府的扶持和企业的发展,形成了蓝山毛织一条街,通过两三年的时间就发展到了500多家毛织企业。
经过十七年的产业发展、优胜劣汰,蓝山毛衫服装产业形成了以承阳针织、卓华服装、杰顺纺织等大型企业为代表的毛针织服装产业集群,共有毛衫服装企业126家。今年1至8月,蓝山毛衫服装产业完成产值达26.2亿元,同比增长10.6%。今年9月,蓝山被吸纳为产业集群试点地区,并授予“中国毛衫名城”荣誉称号。
蓝山县科商粮经信委副主任 李祥龙:我县将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争取两年内打造我们蓝山的自主的知名品牌,在5年之内突破100亿的产值。
蔡稳:这里是蓝山独具特色的葡萄庄园,我手上拿的这串玫瑰香是果农们一大早采摘下来的,我们可以看到这串葡萄表皮有一层白色的果粉,高品质葡萄酒的酿造从采摘、破碎到入酒窖必须要在当天完成。
南方湿润多雨,并不适合葡萄种植,但近年来,蓝山县花果庄园李玲艳通过技术革新和品种改良,种起了有机葡萄。
蓝山县花果庄园负责人 李玲艳:我们是不打除草剂,不膨大,不催红,不添加有色素的农药
蔡稳:一串串葡萄经人工修剪,进入破碎机,再经过管道传输到发酵罐发酵、除渣、澄清等数十道工序之后,我手上的这串葡萄就变成了市场上我们所品尝到的甘甜美味的葡萄酒。
像这种玫瑰甜型葡萄酒,果香浓烈又不失复杂,甜度适中,口感柔和,现在的市场价大约为150元一瓶。为了擦亮这张“紫色名片”,近两年,花果庄园致力于打造一家集种植、酿造、销售和旅游为一体的一二三产业融合新兴农业综合体。目前开心农场、儿童乐园等已投入使用,每逢节假日,前来玩耍的游客络绎不绝。
蓝山县花果庄园负责人 李玲艳:我们还是想把葡萄深加工这一块再把它做细做活,可以做成葡萄酒、葡萄面膜、葡萄化妆品这些提取物,然后我们也希望能成为湘南地区最大的精品酒庄。
绿,是生机、活力和希望的象征。多年来,蓝山立足水源、空气和土壤环境优势,积极鼓励企业争创名牌,开展有机产品认证,先后有湖南三峰茶业有限公司、永州神浓有机农牧科研有限公司等企业走上了有机绿色发展之路。截至目前,蓝山已认证有机产品63个,有机产品种植面积达6.9万亩,年产量4.56万吨,有机茶叶、有机蔬菜远销俄罗斯、粤港澳、东南亚等地。
宋晓锋:又到了候鸟迁徙的季节,湘江源的山林里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候鸟前来栖息。以前,这些鸟类都会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一道美食。现在村民自发组织了护鸟队,原来的打鸟村变成了护鸟村,湘江源也成为了候鸟的天堂。
湘江源竹林村护鸟队宣誓:我志愿加入湘江源竹林村护鸟队,不吃鸟,不打鸟......
湘江源竹林村护鸟队队长 肖志军:我叫肖志军,是湘江源竹林村护鸟队队长,现在我们这个队有28个成员,爱鸟、护鸟、保护湘江源是我们的职责。我们这里从很久的时候就开始打鸟了。白鹭鸟南迁的时候,就晚上,点一盏灯,拿那个竹锹,那个鸟看见灯光就会飞过来,然后用竹锹锹下来就行了,多的时候,一个人一个晚上能打几十斤、上百斤。一般外面的人进来,都布这个鸟网,高度可能有5、6米,宽度3、4米,大的小的都一网打尽。一个网下来,打个五六百斤,上千斤的也有。我们村在去年成立了护鸟队,我们都自愿的,没有任何的报酬。农历的八月份、九月份这段时间,基本上每天晚上都要去(巡山),一天黑,就要把人员组织起来,一般出去走的话,都要走个十几公里。在前期巡山的时候,也遇到外面的打鸟的人,他们对我们还很大的意见,还说关我们什么事。但我们还是尽量把护鸟这些知识跟他们宣传。现在打鸟的越来越少,我们在山上、在路上到处都可以遇到这些鸟类,看到这个鸟类能够安全地在这里栖息,我们自己都感觉到很自豪的那种感觉。
循道而行,功成事遂。回望蓝山40年改革路,一条线索清晰可见:改革开放的天时,楚尾粤头的地利,敢为人先的人和,汇聚起蓝山“从贫到富、由弱到强”跨越的澎湃力量。蓝山县委书记秦志军在接受本台专访时表示:蓝山将继续发扬“敢为人先,开放包容”的蓝山精神,突出创新引领、开放发展,紧扣“三个攻坚战”“六大战役”战略安排,开创蓝山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蓝山县委书记 秦志军:这些年来,我们向改革要活力,向开放要活力,向开放增实力。从当年国有企业关停并转到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打造三湘石材加工第一县,到本世纪初新兴出口加工贸易、建设湖南最大针织基地,再到如今七大支柱产业初具规模,众多高新企业纷至沓来。
秦志军说,近年来,蓝山始终坚持在产业发展上走在前列,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实体经济,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今年上半年,全县8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71.28亿元,增长13.5%;始终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行最严格的管护制度,实施“添绿”“净水”“蓝天”三个工程,构建了湘江源头的良好生态屏障;全面推进“放管服”、基层政务公开、“互联网+监督”等改革,释放改革红利;始终坚持走乡村振兴之路,打造田园综合体,跻身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
蓝山县委书记 秦志军:以敢于担当、敢于负责的态度,一锤接着一锤敲、一任接着一任干、一环接着一环拧,保持工作的前瞻性、创造性和持续性,不断打破利益壁垒的桎梏、思想的藩篱,为后任后人拓宽发展空间,坚信蓝色的明天会更加美好、蓝色人民的美好生活会更加幸福。
短评:风起三蓝 开放大潮逐浪高
40年,物换星移,岁月如歌。40年,蓝山人以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担当,创造了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灿烂辉煌:二广高速、厦蓉高速在蓝山境内交会;“云冰山”旅游景区建设初具规模;风电项目建设正如火如荼;归雁创业园内,越来越多的老乡回乡创业,焕发着无限活力……如今的三蓝大地,正在开放崛起的征途中实现一个又一个精彩跨越,逐渐成为项目建设的黄金地、承接产业的首选地、创新开放的桥头堡!不变的山海,见证历史的巨变。实践证明,唯有改革开放才让三蓝大地拔节生长,实现幸福巨变。改革不止步,奋斗无穷期,三蓝儿女定能书写更多新传奇,创造更多新辉煌。
来源:蓝山